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你的位置:配资炒股平台_配资炒股论坛_正规的股票配资平台 > 正规的股票配资平台 > 水产城共融 “两高”城区探新路

正规的股票配资平台

水产城共融 “两高”城区探新路

发布日期:2024-05-06 11:57    点击次数:201

  水润万物,土载千秋!

  日前,继获得“20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区”荣誉称号后,龙华区再传佳音,被水利部认定为2023年度“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”。

  这一国家级荣誉的获得,来之不易。

  在深圳特区的城市版图中,龙华区无疑是一个非常醒目的存在。

  这是一个年轻的城区,总面积175.6平方公里,实际管理人口已近300万,人口密度高达1.44万人/平方公里,聚集着各类商事主体近50万家,其中,工业企业超1.6万家、大型工业园区达670个,属于典型的高密度城区。

  而在硬币的另一面,又是一个活力四射、开发建设持续高强度的龙华。据统计,2020年以来,龙华区在建生产建设项目总数持续攀升,分别为166个、218个、257个,2023年更是达到313个,其中44个项目挖填土石方量超过50万立方米。

  高密度建成、高强度开发的“两高”特点,叠加南方特有的降雨长汛,推高了龙华水土流失风险,加大了防治难度,城区极易出现水土流失“致黄”“致涝”,不仅妨害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,也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。

  立足“两高”城区的典型特点,并充分挖掘辖区“三面环山、一水润城”的独特生态禀赋,龙华区坚持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污染防治、生态修复并举,水(土)、产、城融合并进,推动水土保持理念、模式、措施等持续深化,逐步构建起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水土保持机制,走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“两高”城区水土保持示范之路。

  聚焦人居环境维护

  一体统筹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

  2023年1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要系统治理、综合施策,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,因地制宜、科学施策,坚持不懈、久久为功。

  事实上,“系统治理”是龙华区水土保持工作的一贯思路。

  2017年龙华晋级为行政区后,区委、区政府当即成立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,将生态红线保护、水资源保护、水环境整治、海绵建设、林地保护、裸土地覆绿、耕地提升、公园绿化、人居环境改善等融为一体,以系统治理观推进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。

  龙华区建立由区政府统一领导、23个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统筹联动机制,各部门将水土保持监督、汛前检查、黄泥水专项检查等均纳入工作范畴,推动实现人为水土流失防控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提升的共治、共管、共建新格局。

  在一体统筹、系统治理的理念下,龙华区从源头防控水土流失,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生态修复:

  一手抓山地林地封育保护。近三年来,龙华区营造水源涵养林145公顷,提升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区约2313.99公顷;对涉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政府投资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严格审批,有力保护了全区6371.67公顷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区域的水土资源,保护面积占比达到全区总面积的36%。

  一手抓流域综合治理,提升水体水保功能。龙华区以河湖长制为抓手,构建区、街道、社区三级河长网格管理体系,从源头、过程和末端对点源和面源污染联合防控,实现水域管理全覆盖。

  特别是,龙华区在观澜河整体流域的基础上,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分区治理,分块推进上游山体保护、水源涵养、生物多样性维护,中下游城区环境治理、河流生态功能提升、湿地保护。同时,结合碧道工程对有条件改造的硬质化河道岸线进行生态岸线恢复,对有用地条件的暗渠逐步复明,持续恢复和改善水体生态及自净能力。

  当前,以建设“数字龙华”为契机,龙华区构建全市首个“无人机+智慧平台+林长决策”巡林体系,开展全区水土流失遥感调查,在巩固设计、施工、验收水土保持全周期、全过程监管的同时,通过视频监控、无人机航拍等智慧化手段,实现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可视化监管,构建水土流失“人防+技防”的长效联防机制。

  抓准突出矛盾

  全链条管控

 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

  根据《深圳市水土流失遥感调查(2021年)成果报告》,龙华区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占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比例达92%。

  基于此,龙华区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施工前中后水土保持全链条管理机制,其核心在于,创新实施“量化+分级+联合”的管理模式。

  首先,量化。简而言之,即督促施工项目落实排水口视频监控和泥水分离器,推广“泥水分离+SS在线监控+视频监控”的模式,将“人防+技防”监管手段落到实处,推进水土流失量化监管。龙华区在水土保持监测中创新应用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,将人工与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相结合,高效开展水土保持监测。

  其次,分级,根据项目扰动地表面积、挖填土石方量、临时堆土量、区外汇水面积、边坡高度、敏感因子等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,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风险划分为红、黄、绿三级,并建立水土流失分级管理“一台账、一张图、一平台”,有针对性地设置检查频次、检查重点及处理方式。

  再者,联合,即形成部门协同监管与执法合力。

  一方面,龙华区联合市级部门对重点项目、重点区域共同监管,落实观澜河流域黄泥水线索的接办、溯源、监管、应急、现场执法、督促整改的闭环管理工作;

  另一方面,推动跨部门联合执法,完善监管信息共享、违法线索互联、案件通报移送等制度,形成监管与执法并进局面。

  同时,龙华区水务局与龙华排水公司建立联动机制,充分利用排水公司人员广、全覆盖优势,全时段进行水土保持监管,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。

  黄泥水外溢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重点,对此,龙华区专门制定了《生产建设项目黄泥水整治攻坚工作方案》,将“黄泥水不出项目红线”作为城市水土流失管理新目标,将土方施工阶段的项目黄泥水专项整治任务落实到区住建局、城管局、建筑工务署、市交通运输局龙华管理局、龙华排水公司及各街道办等单位和部门,形成全区联动、齐抓共管的态势,遏制黄泥水入河、入渠、入库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龙华区将水土保持指导服务工作延伸到项目一线,做到在建项目100%宣传全覆盖,并借助龙华区网络直播品牌栏目“龙华‘执’播”,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管重点进行宣传,吸引66万余网民观看。

  水产城共治共融

  绿水青山也是“金山银山”

  水土保持归根结底是为了营造更加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

  龙华区三面环山,观澜河一水润城,拥有卓越的山水生态禀赋。

  基于前期水土保持系统治理的成果,同时深挖青山绿水的生态禀赋,龙华区因地制宜探索“水土生态+水经济+水文化”发展模式,“以水串珠”推动水(土)、产、城融合共生,将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,转化为人民群众可见可感的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,绿水青山也是“金山银山”。

  观澜河古墟正是龙华水(土)、产、城融合共治的典范。

  数百年来,观澜河静静流淌,两岸日渐繁茂,沿河诞生了观澜古寺、观澜古墟等驰名海内外的文化遗迹,也滋养了观澜客家山歌、观澜舞麒麟、观澜赛龙舟等灿烂的客家文化。然而,观澜河沿岸发展迅猛、环保建设缺位,致使观澜河污染严重,文化遗迹蒙尘。

  多年来,龙华区大力投入,对观澜河流域展开水环境综合治理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。2019年,龙华区进一步提出“碧道规划”,以“水、产、城”共治为核心理念,实现“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”三生共融,打造观澜河生态走廊。其中,观澜古墟段将文化复兴与滨水空间改造相结合,打造与城市历史文脉紧密相连的滨水活力岸带,培育壮大水上运动、滨水文旅等绿色水经济产业,激活绿色水经济。去年9月,观澜河古墟段成功入选省级水经济试点。

  凡属过往,皆为序章!

  从高强度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治理,到水土保持全域系统治理,维护人居环境,再到水(土)、产、城融合共治,龙华区探索出了一条“两高”典型城区水土保持循序升维的示范之路。当前,这座奋斗之城正围绕“数字龙华、都市核心”发展定位,继续以水土保持之笔,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。

  撰文:吴永奎

  数说

  近三年来,龙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,始终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高标准规划、高水平治理、高效能监管,龙华区水土保持率在97%以上,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完成率达134.6%,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落实率达100%,全区20条黑臭水体和108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黑,观澜河水质达到建区以来最优,在全市绩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评“优秀”。